电脑音乐札记


  [2007-12-23]
举凡二十世纪以来之当代伟大的新音乐作曲家们,如Stockhausen、George Crumb、Edgard Varese、Iannis Xenakis、John Cage、Lucio Berio、Piere Boulez等人的音乐作品中,都包含了电子音乐作品。国外电子音乐儼然已成为艺术音乐的主流之一,丝毫不让传统的器乐音乐。然而国内学术界对於电子音乐的认识与教育却是非常有限,真正以研习电子音乐技术与创作为主的归国学人,亦寥寥可数,或该研究者虽研究电子音乐技术与创作却无足够的器乐音乐创作之背景,而落於通俗音乐之流。此外早期有过电子音乐创作相关经验的国内作曲家,在於当时科技环境的软硬体设备不足及不便的因素之下,鲜少有继续从事该领域之研究者。电脑技术与软硬体科技的汰旧换新,国外的电子音乐之艺术创作之潮流与艺术性的提高,已非国内音乐创作者所能想像。


早期的电脑音乐的主要创作方式,有透过MIDI的数据传输、作曲者以电脑程式将MIDI数据的按照创作意图的重新组合来完成準则作曲的创作,也有透过将现实世界的声音透过录音技术、声音剪接、数位音讯处理等方式,来完成电脑音乐的作品。随著电脑软硬体科技的进步,开始有人使用电脑程式即时处理声音讯息的功能,将电脑音乐与现场器乐演奏相结合,藉由电脑程式在器乐演奏的同时,即时分析演奏的音高、音量、音色、节奏等各种参数,立即根据电脑程式中作曲者自己预设的各种準则,做出即时的回馈与配合,将重新合成的新音色、新的音场安排与重新组织的音乐事件,配合现场乐器演奏者的演奏,交织成更宽广的音乐艺术之可能性与时代意义,即所谓「互动式音乐」的基本概念。此类软体在早期包括Csound及Pd等,然而由於这些软体的使用,不仅需要有基本的声音分析与合成的必备知识,更仰赖高度的电脑程式撰写之能力,使得许多作曲家望之却步,仅少数具有科技背景的创作者,有能力以此为创作的媒材。近年来电脑音乐程式的编写介面,开始推向物件导向的介面,许多即时处理声音的复杂技术也因为软体介面的改革,而不用从基础的程式码学起,由Miller Puckette等人自1988年在巴黎IRCAM所开始研发的Max/MSP系统即为此中翘楚,这相系统随著近几年来由原本MIDI操控为主的功能(Max 部分),进步到声音讯息的即时处理之功能(MSP部分),而拉近了作曲家与电脑音乐科技的距离,互动音乐的潮流也逐渐风行,更发展到结合即时影像的处理(Jitter插件),电脑的角色在音乐作品中的角色与功能,已由声音的编辑、乐器音色的模拟,进一步成为一个即兴演奏者的角色。儘管Max/MSP所带动的互动音乐技术,已蔚为国外艺术音乐的电脑音乐作曲家们学习的热门课程,但由於技术的新颖,虽然已经广为国外新一代作曲家所使用,可供参考的资料仍然相当有限,加上程式撰写本身即是作曲家创作技巧与理念的一部份,故程式码的部分鲜少透过书籍文字外传,若非私相授受的课程,亦难以一窥其堂奥。以该软体介面为中心的电脑音乐英文的专书仅有Todd Winkler所著Composing Interactive Music: Techniques and Ideas Using Max,其他两本则是著重以此媒材为主的创作理念探讨、各种相关概念之文字定义与说明,包括:Roger Dean的 Hyperimprovisation: Computer-Interactive Sound Improvisation 以及 Robert Rowe 的Interactive Music Systems,也仅仅偏重基本概念的探讨 而鲜少有技术性的指导。故特此提供互动音乐相关资讯及Max/MSP相关学习资料,以期国内的艺术音乐工作者能得以藉此瞭解新的音乐科技与创作媒材。


除「互动式音乐」之外,国外其他结合科技之音乐创作媒材也提供了现代作曲家们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如音乐与影像的结合、音乐与影像间透过电脑程式所產生的即时互动、甚且音乐、影像、文字三者的结合新媒材,这些与影音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不再侷限於由影像工作者所主导,而是改由作曲家以音乐为主导的方式,透过影像、文字等彰显音乐的各种姿态与意涵。然而以上所述各种新的音乐创作方式,除了仰赖作曲家本身的艺术心灵,也需要作曲家本身对於科技的熟悉,在资讯交流便捷的今天,一个作曲家深具传统器乐创作的能力及音乐相关的科技之知能,已非不可能的事,反而逐渐成为新时代对於现代音乐创作者的基本能力之要求。是故这方面研究与创作工作的进行,对於国内的音乐界确有迫切的需要而不容忽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唯有已有传统器乐音乐创作者投入这项包括科技与艺术的研究工作,方能将科技的新媒材与传统作曲结合,并真正赋予其艺术的深度。


文:[台湾]郑建文

http://web.thu.edu.tw/cwcheng/www/ComputerMusic.htm



理论探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