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新视觉电子音乐会再次亮相 |
“感·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来源于《乐记》的音乐本源论。(“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乐者,得之华也”、“乐者,天地之和也”。——选自乐记中对音乐的四个命题。) “感·动” 新视觉电子音乐会以“节奏”作为贯穿整体结构的主线。以现代都市的“节奏”出发,逐步导入传统东方(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节奏和韵律,突出动静、虚实、张弛、刚柔的变化。通过音乐会中5个段落的不同表现形式,力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节奏”的内涵。 “感·动”新视觉电子音乐会围绕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传统、文人音乐文化传统、中国古代自然和谐的哲学理念(作品的主要素材将来自于中国传统音乐、书法、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运用最新的高科技电子技术(二维三维影像的捕捉与再现、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电子音乐技术、实时音频与视频处理技术、多声道音频技术等),以耳目一新的形式,突破传统构架,使其成为一部既深含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当代都市气息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提供一场崭新的艺术盛宴。 “感·动”新视觉电子音乐会是结合音乐、视频、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类型,运用视听多种高科技打造的一场三维立体的音乐会,由“楔子”和“律·动”、“墨·舞”、“腔·行”、“声·合”四幕组成。 “楔子”(序言):由独舞、群舞、多重影像与多声道音响组成,这一部分中,影像和声音的内容来自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人们所熟悉和亲切的过去与现在,多声道环绕技术使声音产生了空间感和虚拟感。 “律·动”(第一幕):打击乐、声乐、电子音乐与互动影像。以点状节奏为基本音乐语言,演员为打击乐手和民歌手,运用现场多声道电子音乐、互动影像实时处理等多媒体手段。 “墨·舞”(第二幕):器乐、现代舞、电子音乐与虚拟现实影像。以线性化节奏为基本音乐语言,音乐素材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人音乐,器乐演奏实时触发电子音频的变化;舞者通过舞蹈和造型触发虚拟现实影像再现书法过程。 “腔·行”(第三幕):昆剧演员、器乐、电子音乐与3D视频。以中国戏剧特有的腔板律动为主,结合实时电子音乐处理,通过3D影像的实时捕捉,将昆剧演员的造型和身段幻化成3D影像。 “声·合”(第四幕):器乐、人声与电子音乐。全景式剧场表演,使音乐表演、视频最终归于动静交融的和谐一致。 “感·动”新视觉电子音乐会围绕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传统、文人音乐文化传统、中国古代自然和谐的哲学理念,以“节奏”作为贯穿整体结构的主线,逐步导入中华民族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以耳目一新的形式,突破传统构架,使其成为一部既深含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当代都市气息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提供一场崭新的艺术盛宴。 这场音乐会的音乐由上海音乐学院陈强斌音乐工作室创作。而多媒体和现场表演方面则集聚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昆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合唱、打击乐、民乐等众多单位的参与。 |
业界新闻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