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九十后老学长施咏康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有着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三化”口号。记得前几年听施永康与郑德仁先生、洪友龙先生在一起的闲聊,谈起他的体会:“其实三化的关键是抓住民族化、大众化的二化,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民族和大众,再说民族化了才是大众最能够接受的……。”今年九十大寿的施永康老学长,正是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饯行者。 才高八斗 著作等身 施咏康撰写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参加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交响乐比赛获奖,是上音最早的国际获奖作品。众所周知的: 第一交响曲《东方的曙光》 圆号协奏曲《纪念》 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幻想叙事曲》 大提琴与乐队《回忆》 弦乐四重奏《白毛女》(与朱践耳合作,专为尼克松首次访华上海文艺晚会招待而创作) 大提琴与钢琴《渔乡曲》《叙事曲》 钢琴独奏《序曲》《简易变奏曲》 电影配乐《羊城暗哨》《今天我休息》等等。 教学实践 年内无休 施永康学长担任广东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全方位主持教学工作的同时,仍然坚持作曲教学。直到如今,每年还带三个研究生。相对而言,前些年来之“噩梦上音”,不良歪风当道,“钱心钱意”的为“人民币”服务,导致一些“作曲家”追求名利,再也顾不上深入生活学习采风,只要有人“委约”就拍拍脑袋一蹴而就,借助有偿媒体的炒作吹捧,便能草草了事;更有“金钟奖”之风波,在剽窃抄袭之风盛行的下见怪不怪,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和流传,难怪寥寥呵! 理论研究 永无止境 《管弦乐队乐器法》和《管弦乐队配器法》一套二卷。原是施咏康教授专为音乐学院五年制本科作曲专业、理论专业、指挥专业编写的管弦乐法教材,作曲专业的教科书。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二十八年期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订,增补和完善,每一年都会看到他的新修订版本。仅在2011年《管弦乐队乐器法》的第十一次印刷,印数已达三万二千册,已被各大音乐院校广泛采纳为课程教材。 学科带头 举一反三 其实作曲配器的方法,并不只是作曲专业和管弦乐队的专利,施咏学长对这门课程细致研究的陈述,展示范例的精细分析,它对于不同大小不同门类的音乐作品,都适应于同様的机理,精益求精地不断完善和导探索。 记得在七十年代,他领先应用计算机音乐ENCORE软件,并将操作系统翻译为中文,帮助大家使用计算机辅助音乐创作。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邀请作曲名家进行交流学习,有黄钧、宗弼、吕其明、何占豪、陆在易、朱践耳、郑德仁、洪友龙等率先应用计算机进行作曲实践。 说到我们现时计算机音乐、电子音乐、电脑音乐的范畴,既已拓展到非传统乐器的音响,又整合了“音视合流”的全方位感观。所以更是需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学科。这里特别要感谢老学长施咏康教授,化费了毕身心血的专著,并奉上该教材所附的大量光盘和范例,启迪我们“举一反三”而跟随在民族化、大众化路上,取得革命性的收获呵。 文: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 何鉴秋 |
协会消息 返回△ |